其實在決定轉行當保母前,最難跨過的一段路應該是
"自己如何看待別人看自己的眼光"吧!!
這裡頭包含了別人看待的眼光、既有的社經光環、
家人的疑慮...
最重要的是---自己能不能放下過去的包袱,
把一切歸零、從頭開始??
光是這一段路,自己大概也掙扎了半年~一年之久吧!!
腦海裡總是不時會浮現:
好歹也是個國立大學研究所畢業,
放著好好的工程師不做,跑去當什麼保母,
如果當初要當保母,那之前念這麼多書做什麼??
這些話是我輾轉從媽媽那邊聽來爸爸對我轉行的評論,
自從我說服了自己後,我便決定不在意外界的眼光,
但最難說服的,終究是自己的父母...
從小可能是自己剛好會念書,
一直在家族的同輩中算念得不錯的,爸媽的學歷不高,
所以他們一直以有個會念書的女兒為榮為傲,
也承襲了40年代出生的父母大部分的觀念,
用勞力工作太辛苦了,
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坐辦公室正常上下班,
所以科技業的工作,
一如外界所看到般的帶給我爸媽光鮮亮麗的印象,
爸爸也因為不甚了解我轉行的原因,
但又不想讓我難過,
所以只敢跟媽媽這樣抱怨,
但我發現,自己居然沒有因此難過或生氣,
只是想告訴爸媽讓他們了解,我起心動念的出發點,
以行動表示我的決心跟實現想法的態度,
後來還跟他們分享我帶的小孩一些成長的過程,
慢慢的...爸爸雖然口頭上沒有說完全支持,
但也不再反對,至少我爸媽了解到當保母這件事,
讓我有成就感也覺得快樂。
因為自己走過"要當父母、師長眼中的好學生,
他們覺得什麼比較好,安排什麼樣的路,
我就照著走",
一直到了現在(都過30幾歲了!)
才漸漸摸索出自己想要做的事,
其實回想起來,
也要檢討自己怎麼沒有早點認識自己,
去了解自己究竟想要做什麼樣的工作、
創造什麼樣的未來?
只因為念書的時候剛好都可以念,
沒有特別有專精或拿手的科目,
本來對歷史、寫作小有興趣,可也沒有特別強烈,
在媽媽問了一句:妳念了國文、歷史以後,
要靠什麼養自己? 當老師嗎?
但我一點都不想當老師,就這樣選擇了自然組,
(不曉得大家是哪來的觀念?
念自然組比社會組好 or 厲害???)
還有一點,就是自己對自己實在太沒信心,
不敢大聲的說"我不要!!
為什麼要走你安排好的路而不是走我想走的路?"
(這明明就是1.5~3歲小孩最愛講的話,
其實從小孩子身上是看得到"挑戰"的精神的!!)
~謎之音:因為妳也不知道自己想走什麼路吧~
我想我叛逆時期做過最叛逆的事,
應該是媽媽想說服我去當老師,
而我故意把所有師範體系都填在志願卡的最後面吧!!
(好弱的叛逆呦~)
結果後來跑去念了物理系~(親戚還以為念了護理系...)
天阿!是我高中時候覺得只有怪咖跟天才才會去念的系~
這是莫非定律嗎?
不過念了之後,發現我真的誤解它了!
它是有很抽象的部分(我最害怕的地方),
但也有很應用的部分,最後會選擇念物理,
還是一位老師提醒了我,如果還不確定自己的興趣,
那就念物理吧!它是基礎科學,念理工的必要基礎,
想想真有道理,反正我也不確定自己要什麼?
(怎麼我前1/3的人生都這麼不確定阿???)
那為什麼不念化學、數學勒? 這些也是基礎科學阿?
基本上我討厭數學,對化學冷感,
只能用排除法來選擇,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我,
至少是一個判斷依據,結果念了之後發現,
物理是離不開數學的~(哈哈,跑不掉!)
物理念到某種程度...原子級&量子理論,
跟化學的界線就越來越模糊啦~
(就說都是基礎科學了吧!)
不過物理領域的確是蠻廣的,
最基本的就是分理論跟應用啦!
自覺對動手實做比較有fu,
所以又用了排除法選擇了光電所,
搞到後來又覺得光電與材料真是密不可分,
這才發現其實自然學科說到底,
真的很難去細細劃分的~
一路走來也奠定了自己對於跨領域學習的認同,
念書念到後來發現一直在學習的是"如何自我學習",
特別是遇到不同領域時,
能不能把自己歸零,重新學習。
其實自己也發現自己特別喜歡觀察、紀錄、實驗,
這一套對於拿來當保母,是有其優勢及必要性的,
因為喜歡觀察、紀錄,所以特別需要細心及耐心,
去找出一些小細節或規則,再來作統計,
data base(海量)的建立是有其必要性,
從中可以分析出一些趨勢及提供預測的可能,
這也是工作以來學習到的經驗,
是不是可以用來協助了解孩子的成長,
我想是有機會的,另外喜歡實驗這項,
總是必須想出不一樣的操縱變因(刺激),
剛好可以藉由外在的刺激來觀察孩子們的
行為發展及反應,
我相信,育兒是可以很科學的,
是可以藉由觀察及紀錄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,
記得跟老公討論過努力&天份這件事,
老公覺得99%的努力,如果沒有那1%的天份,
還是沒辦法達到100%,
努力很重要,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,
有時就算很努力很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,
但是如果本身有天分,再加上努力,
成果一定會比資質一般+努力來得更豐碩。
讓孩子們好好地發揮自己的天賦,
才能協助他們創造更多元的未來及社會~
現在的教育有些過於均一化的趨勢,
這對於國家社會的整體發展並不是什麼好事,
就生物演化的觀點來看,
因為有多元性、多樣化,生命才能得以延續,
我想我們追求的該是一種永續性的發展,
讓這種多元、永續、與自然共生共享的種子
在孩子身上扎根,對於他們及我們的未來才更有希望,
而這些種子,能在孩子身上扎根的只有父母,
保母始終是個協助教導的角色,只是在這樣的社會中,
保母與嬰幼兒階段相處的時間不亞於父母,
所以這樣的角色也很重要,
必須把嬰幼兒發展的正向概念傳達給孩子,
也傳達給父母。
上了托育人員專業訓練的課程後,
特別是上了"嬰幼兒的發展",
我深深地覺得順應孩子的身心發展時程,
加以適時的教導及輔正是很重要的!!
一個個不同發展的時期互相疊加,
某些能力是需要一層層由基礎慢慢奠定,
關鍵時刻錯過了往往就錯過了~
基本上孩子的生、心理發展順序大同小異,
但每個孩子的"天生氣質"卻不同,
因此每個孩子的教育方式
是需要依照他的"個人氣質"量身訂做,
在嬰幼兒時期,
父母和保母的角色不僅僅是照顧孩子吃好跟睡好,
寓教於樂的陪伴及教導更加重要,
請不要再說當保母不需要念很多書,
保母是一種幼教專業、
是一種不容出錯必須時時進修的事業。
父母也是當了父母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父母,
所以隨著孩子的成長,父母也是一輩子都需要學習的!
創造永續美好的未來,就從小孩的教養開始吧~